原標題:我國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首個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完成布放(引題)
“勇士”潛千米 深海探遺珍(主題)
人民日報記者 曹文軒 王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核心閱讀
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深海考古重大進展:我國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一號沉船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了首個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開啟了中國深海考古新篇章。
5月20日,湛藍的南海海面翻涌起雪白的浪花,當紅白相間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露出水面的一刻,守候在母船上的人們爆發出掌聲和歡呼聲。
21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聯合在海南三亞舉行的深海考古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參加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第一次考古調查,在沉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角設置布放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進行了初步的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由此,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正式啟動,我國深海考古開啟新篇章。
初步判斷兩處沉船屬明代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介紹,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也是我國水下考古的重要發展方向。2018年1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共同設立了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當年4月在西沙群島北礁海域首次實施了深海考古調查。
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
閆亞林介紹,其中一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有多個疑似被船艙分隔開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超3米,文物以瓷器為主,散落范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10萬件。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另一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發現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碼放整齊,大多經過簡單加工,初步研判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駛往中國的古代沉船,初步判斷為明代弘治年間。
“我們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一號沉船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這一測繪基點將成為今后開展水下考古記錄發掘的基準。”閆亞林說。
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
通過本次考古調查專題片,記者看到大量瓷器、木材等文物整齊排列,靜置海底。其中大部分瓷器的色澤、花紋仍清晰可見。那么,本次深海考古工作有哪些主要亮點和突破?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介紹,這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考古調查工作,對于我國深海考古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本次考古發現,也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唐煒說。
據介紹,我國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在沿海和島礁周邊開展。這次調查是首次對深海水下文物開展考古工作,考古發現對于研究晚唐五代以來南海海上航線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兩處沉船中,一處船貨以外銷的瓷器為主,一處船貨以從海外輸入的木材為主。兩處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10多海里。唐煒表示,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同時,已提取出水的部分文物已移交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進行保護修復。
閆亞林表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不僅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這一重大發現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科技助力水下考古,將用一年左右時間實施后續調查
此次考古發現,深水技術與裝備研發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科學院科技專項支持下,于2022年12月23日第500潛次分別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表示,經過多年的研發積累,已經初步具備了深海考古所需的技術裝備和人才隊伍。在平臺裝備方面,已具備譜系化、多功能的裝備集群,實現了低成本、高頻次、常態化和業務化運維能力;在高精度的潛載探測設備方面,國產聲學載荷也已具備實際應用能力。
“本次考古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術、新裝備,在探索水下考古發掘技術與裝備研發等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唐煒舉例說,在深海沉船設置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使用長基線定位技術進行位置標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資料記錄的精度與準確性。此外,新型柔性機械手、潛載吹沙裝置等多項專用技術裝備的使用,將對水下考古技術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來針對兩處沉船的深海考古,我們將利用‘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和‘奮斗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以及‘獅子魚一號’ROV(水下機器人)等載人無人平臺裝備,在沉船區開展多種探測、取樣和文物提取工作。”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科學部副主任陳傳緒說。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宋建忠介紹,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將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用一年左右時間,分3個階段實施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
其中第一階段將從5月20日持續至6月上旬,使用載人潛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圍,對沉船遺址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資料采集和考古記錄工作,適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標本,以及海底底質等科學檢測樣本;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計劃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實施。考古調查工作結束后,將科學評估沉船保存狀況和技術條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遺址保護方案。
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會同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等,以一號、二號沉船為重點,在南海重點區域及重要航線常態化開展深海考古調查,推進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開展深海考古關鍵技術攻關和專用裝備研發,加快建設深海考古人才隊伍,切實加強兩處沉船遺址的保護管理,確保遺址和文物安全。
標簽:
上一篇:我國深海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微頭條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我國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首個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完成布放(引題)“勇士”潛千米深海探遺珍(主題
2023-05-22 08:40
原標題:我國深海考古取得重大進展光明日報三亞5月21日電(記者李韻、王笑妃、王曉櫻、陳怡見習記者王軒堯
2023-05-22 08:34
原標題:李雪健點贊的這部公益助殘紀錄電影,有何特別?中新網北京5月21日電(劉越)今天是第33個全國助殘
2023-05-22 08:45
原標題:《壞小孩》為暗黑原作帶來光的溫度和色彩王潤三年前,根據熱門推理小說《壞小孩》改編的網劇《隱秘
2023-05-22 07:50
原標題:以朗誦呈現戲劇故事(引題)《何幸相逢》帶來與詩詞的浪漫邂逅(主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明
2023-05-22 07:43
原標題:“漫長的”回味,除了鍋包肉、拉丁舞還有啥吳翔《漫長的季節》播完了,“漫長的”回味依然縈繞在觀
2023-05-21 17:32
原標題:海底高清圖片!我國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5月21日在海南三亞發布
2023-05-21 15:46
原標題:文物說節氣|小滿策劃:于衛亞陶葉設計:潘紅宇終審:楊俠統籌:馬知遙創意:潘紅宇劉月韓秭一(實
2023-05-21 15:49
原標題:看《人生路不熟》要記住:對的就是對的◆申生喜劇《人生路不熟》以超過8億的票房拿下了國產片的票
2023-05-21 15:47
原標題:562幅影像、119件實物、4部專題片向老藝術家致敬!以“崇德尚藝潛心耕耘”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文聯
2023-05-21 15:55
原標題:《趙氏孤兒》以現代視角回望“復仇”主題高倩《趙氏孤兒》,一個因“忠義”和“復仇”而經久流傳的
2023-05-21 15:48
原標題:愛喝茶的人不能錯過!來看一片茶葉的文化“旅程”今天(21日)是第四個“國際茶日”,文化和旅游部
2023-05-21 14:47
原標題:再借丹青話今朝!許曉彬中國畫作品展在鄭州開幕素凈野趣·許曉彬中國畫作品展,昨天(20日)下午在
2023-05-21 14:56
原標題:“雨師”什么樣?“龍王”何時有?文物里的“小滿”有答案→今天(21日)15時09分,將迎來二十四節
2023-05-21 11:49
原標題:感受“靈魂過山車”探微人間真善美(引題)“梅花夫婦”同臺講述小城故事(主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2023-05-21 10:42
原標題:中國考古學會考古遺產專業委員會在河南鄭州成立中新社鄭州5月20日電(闞力)中國考古學會考古遺產專
2023-05-21 10:32
原標題:逛博物館,帶一雙慧眼去發現文明之美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回望周游世界20
2023-05-21 10:41
原標題:正視“AI孫燕姿”的侵權隱患何勇海最近,“AI孫燕姿”翻唱各種經典曲目成為網友津津樂道的話題。據
2023-05-21 10:33
原標題:《正好遇見你》開播“大咖”邂逅非遺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由歡娛影視出品,高寒執導,郭曉東特別主
2023-05-21 10:43
【讀書故事】原標題:夕陽路上書為伴吳芳吉2005年我從陜西鎮安縣西口回族鎮教育辦公室退休,順其自然的心態
2023-05-21 09:56
原標題:今日小滿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陳子蘊5月21日15時8分,小滿至。小滿是夏日的第二個節氣,指麥類等夏熟
2023-05-21 09:56
【高談闊論】原標題:歲月的琥珀與共鳴的響指蘇墨“打個響指吧,他說 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 遙遠的事物將被震
2023-05-21 09:51
【書評】原標題:什么樣的母愛是可以依靠的紀瑋跟零露相識,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她,而是她的女兒。這源于我倆
2023-05-21 09:35
原標題:長影樂團創新編排“音樂思政課”首演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柳姍姍彭冰)日前,長影樂團創
2023-05-21 06:47
【視線】原標題:博物館沉浸式導覽劇亮相北京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023-05-21 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