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免费a级毛片_成年午夜一级毛片视频_久久久久久免费播放一级毛片_911亚洲精品国内自产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社會 > 正文

取消實體卡的eSIM業務能走多遠

時間:2019-04-02 15:33:46    來源:中國經濟網    

4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登陸新浪微博發現,針對中國聯通將正式在全國范圍內開通eSIM業務的消息,名為“SIM卡再見”的話題已經登上“熱搜榜”,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國內運營商已將業務試點范圍拓展至全國,但手機仍然無法使用eSIM業務,且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的開通范圍也只限于部分試點城市。從行業整體來看,eSIM卡要想真正取代SIM卡,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全國范圍開通

隨著3月29日中國聯通正式宣布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成為目前國內唯一開通全國服務試驗的運營商。這意味著三大運營商均已開始布局eSIM市場。

資料顯示,eSIM卡又稱嵌入式SIM卡,簡單的說就是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用戶無需像現在一樣插入物理SIM卡。

官方介紹稱,中國聯通為eSIM可穿戴獨立號碼業務單產品提供兩類政策,一類是eSIM專屬副卡產品,作為手機主套餐的副卡,能與主套餐共享資源,合并計費;另一類是eSIM專屬套餐產品,設置不同檔位的資費套餐,以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2015年,中國聯通開始研究和布局eSIM業務;2018年,中國聯通與華為、蘋果在6省7市獲批推出一號雙終端和獨立號碼業務;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批復同意中國聯通開通eSIM穿戴設備獨立號碼全國服務試驗。

除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已于2018年6月在全國七個城市試點開通“一號雙終端”業務,而中國電信也于2018年10月正式開通Apple Watch 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

目前,由于尚在推廣階段,三大運營商的eSIM業務資費均頗為低廉。以中國電信為例,在2019年6月30日前成功申請“一號雙終端”業務的用戶,可以免除12個月的“一號雙終端業務功能費”和“副卡功能費”,免費期過后,用戶也僅需支付5元/月/號的業務功能費。

瞄準藍海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eSIM技術使用范圍很廣,包括可穿戴設備、平板、PC以及其他終端,如智能音箱、智能后視鏡、POS機等。涵蓋運動、家庭、醫療、娛樂、教育等各類應用場景。

面對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eSIM卡的需求或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根據麥肯錫、IHS、GSMA等機構預測,全球將在2021年實現50億個連接數;年復合增長95%,2022年度eSIM市場規模將達到54億美元。

政策層面對eSIM也是支持的態度。2017年6月,工信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指出,加快eSIM/軟SIM在NB-IoT網絡中的應用方案研究。

在此背景下,不僅是運營商,上游硬件廠商也紛紛積極布局該市場。目前,蘋果、三星、華為等科技企業都已經在為eSIM研發相應智能產品。據了解,華為是國內最早支持eSIM業務的智能手表廠商,早在2017年11月,華為就率先推出了支持eSIM獨立號碼業務的HUAWEI WATCH 2 Pro。

業內人士表示,eSIM業務使得用戶能夠隨時隨地切換各種運營商網絡,改變以往由運營商主導的局面,讓用戶有更大自主權。結合這一技術,未來將會有更多可穿戴智能設備和物聯網設備實現獨立運行,上網和語音通話將不再是手機的專屬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eSIM在手機上的應用已開始。據蘋果官網介紹,iPhone XS、iPhone XS Max 或 iPhone XR 可以使用兩個蜂窩移動號碼,一個使用 nano-SIM 卡,另一個使用 eSIM。

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表示,通過eSIM技術,手機廠商可以把手機中原本用來放置實體SIM卡的卡槽空間節省出來,這樣就可能造出更輕、更薄的手機產品。

取代實體卡不易

盡管正成為電信產業新的“寵兒”,但eSIM業務卻也在安全問題、實名制等方面遭受著來自業內外的不少質疑。

“讓少數用戶先在可穿戴產品上體驗一下eSIM業務,問題不大,但要想大規模的應用在手機這種終端上,要走的路還比較長。”項立剛表示,運營商可以方便地遠程讀寫用戶的eSIM卡,但這一技術如果沒有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機制的話,也很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產生一系列危及用戶的安全性問題。

記者了解到,出于安全性、實名制等方面的考量,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暫不考慮eSIM功能進入手機,但均已有相關的技術儲備。

同時,并非只有國內運營商對手機eSIM業務反響冷淡。早在2018年4月,蘋果公司就曾向美國司法部提出投訴,指控美國最大的兩家移動運營商AT&T和Verizon進行了合謀,阻礙蘋果推廣eSIM。

從運營商角度看,號碼資源是核心資源,由于打破SIM卡綁定每個賬戶的單一控制權,運營商將面臨用戶隨時流失,資源池被攪亂,以及資費套餐、用戶數據等各種潛在運營風險。

在項立剛看來,要想讓eSIM順利地應用于手機這種終端上,上游手機廠商也需要大力合作,這需要形成行業內通用的標準,并通過研發內置于手機的獨立存儲芯片,建立起針對eSIM卡身份識別的安全系統。“先在部分智能設備開通eSIM業務,然后不斷解決用戶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最后,將eSIM功能平移到手機上,這才是可行的。”項立剛稱。 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濮振宇

標簽: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